更多孩子靠AI回家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寻子家庭,能够顺利找到自己的孩子。”12月6日晚,一场特殊的直播在快手上开启。直播间内,“恭喜一家人团圆”“祝愿家庭幸福安康”等暖心弹幕不断。

25年前,河北富豪解克锋不到半岁的儿子解清帅被人拐走,从此,解克锋一家人踏上了漫长的寻子之路。直至今年11月底,经过人脸和DNA双重比对,父子二人匹配度达到100%。

又一个家庭,以AI为媒,团圆了。

此次解克锋寻子成功背后的人脸比对算法出自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2月4日下午,格灵深瞳发布声明称,针对寻亲,公司主要配合警方提供技术和算法等工具,然后交由警方来应用。

寻人,时间以年为单位,失望和希望交替,有时初见还是小儿,再见已是白发。从张贴街边广告、一张嘴、两条腿、几张照片到用技术力量“加持”的人脸识别,大大提高了寻人成功的概率。

但是,寻亲路上,种种信息和技术都躲不开个人隐私和生物信息,信息安全成为那一道摆在迫切心情之前的底线。

肉眼无法企及的人脸识别

一千个寻亲故事就有一千个主角,根据山东聊城郭刚堂寻子的经历改编、由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或许是众多寻亲故事中最引人关注的之一,寻亲过程持续了整整24年。

河北富豪25年寻子靠AI团圆,但“AI寻子”有风险-南策鑫 - 轻松带你玩转AI

《失孤》剧照

被称为“打拐律师”的北京百瑞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张志伟曾深度参与郭刚堂的寻子之路,在他看来,人脸识别技术是促成这个寻亲故事走向圆满的关键,通过人脸比对判断出人身上一些不会变化的生物特征。当收到有效信息之后,匹配速度和结果越快、越精准,越能增加团圆的成功率,这是肉眼根本无法企及的。

机器可以基于更多真实资料进行深度学习、构建数据模型,基于人脸识别的AI寻人技术会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与准确性,让更多的失散家庭重新团聚。

“尽管DNA鉴定是确认寻亲是否成功的最后一步,但这是建立在前期人脸比对的基础上的。”在张志伟看来,相较于DNA数据库的被动式登记,主动式抓取人脸信息的相关数据库信息更加全面,比对更加方便。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助力寻亲,2016年底,百度推出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AI寻人平台,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人脸特征提取,通过度量学习的方法,在大规模人脸数据训练模型基础上,与走失儿童数据库中的照片进行实时对比,即使儿童走失多年,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的帮助下也有机会被AI“认出”。

今日头条也于2018年11月推出“识脸寻人”功能,上传走失者照片,即可与“抖音寻人”后台的走失人员数据库直接对比出匹配结果。《IT时报》记者从抖音了解到,“抖音寻人”发布了18万余条寻人启事,连接了全国超2.6万名寻人志愿者,截至今年9月,已寻回21000余人。

用AI“跨越”岁月

在刚刚寻子成功的解克锋一家故事中,由格灵深瞳自主研发的“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立了功。

格灵深瞳算法部负责人在官方微博发布的视频中介绍,大部分被拐儿童都在小时候就与亲人失散,随着岁月流逝,相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遗传关系,亲属之间的人脸特征相似性会相对较高,格灵深瞳的“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会筛选出相关性较高的疑似者,进行赋分排名,大幅度提升寻亲效率。这次格灵深瞳用解克锋夫妻俩和大儿子的照片进行人像比对,在排位前五的人选中找到了解清帅。解清帅已是近半年来格灵深瞳帮助警方找到的第4个孩子。

原始数据不完整导致有效线索数量少、跨地域所带来的数据量大、跨年龄所引发的变化性大是寻亲过程中的三大难点。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利庄带领的团队一直在研究“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这个项目曾获得过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其首创的跨年龄人脸核身技术,提取人身上不会改变的特征,从数据中学习人脸跨年龄的自然变化规律,在仅有几张婴幼儿模糊照片的情况下与成年样貌快速比对。《IT时报》记者从马利庄团队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最新数据显示,该团队利用这项技术已经找回了1723人。

孩子在婴幼儿阶段的照片,是寻亲父母的“宝贝”,因为这一张被捏得残破的照片或许就是找回孩子的唯一希望。

以AI为核心,照片模糊、图片修复、面容修复等相关技术都会影响到寻亲的进展。在华中科技大学,有一群志愿者利用AI图像修复技术,把走失孩子几年前的照片模拟修复到现在的样貌。“没有高清的照片,在公安机关的人脸匹配系统里面,匹配的概率非常低,有的只有0%的相似度。”AI宝贝志愿服务队队长盛建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团队研发出一套图像修复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全局修复”“人脸增强”“超分辨率重建”三大技术,解决寻亲照片“人脸不够清晰”这一核心问题。将一张模糊的人像图片输入系统,几分钟后,一张修复好的图片便自动生成,人像五官清晰度与分辨率有了很大提升,并据此与公安机关、公益组织等开展合作寻亲。

寻亲App暗藏隐私风险

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在AI面前往往迎刃而解。现在的寻亲过程中,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必选项,越来越多年幼时“迷失”的孩子重新回到了原生家庭。

“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的成功率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公安部门运用这种算法,可以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提高案件侦破的效率。”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告诉《IT时报》记者,在为AI叫好的同时,算法的局限性也值得关注,例如,由于人脸特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脸特征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照片质量、光线条件、拍摄角度等,目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提高筛选效率。

看到了人脸识别在寻亲之路上的优越性,不少寻亲App开始“活跃”起来。此类App常常需要提供寻找人以及被寻找人的详细信息,包括身份证号、姓名、照片等,其中也涉及个人生物信息。

作为一种记录生物信息数据的新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在科技向善的同时,其背后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跨年龄同亲缘人脸比对算法的成功率需要大量的数据,让机器大量学习人类变化的规律,但大多数寻亲App的数据库较小,真正找到亲友的概率较低,用户上传大量寻亲信息还有可能面临信息泄露问题,涉及隐私风险。

郭涛表示,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是最明显的。“为了使用App的寻亲功能,用户需要提供一定的个人信息,如果App的安全性不足,这些信息可能会被泄露给不法分子;另外,用户还会承担虚假信息的风险,有些App可能包含虚假的寻亲信息,用户需要谨慎甄别。”

为防范此类风险,郭涛建议,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数据保护制度,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其次,加强对算法的监管,确保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最后,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算法的准确性,降低误判的可能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作者:潘少颖